作者:時間:2025-06-23
當我們記錄下
風機葉尖劃破晨霧的瞬間
當我們拍攝到
光伏陣列與星空輝映的夜晚
這一刻
我們讀懂了新時代的清潔能源故事
讓我們一起
跟隨“清小潔”與“能小源”的腳步
在“潔”視界、“源”視域中
觸摸怦然心動的故事
感受姹紫嫣紅的“清潔”能量
每當提起西北大地,一種天地遼闊的粗糲之美便浮現腦海。而今天,“清小潔”帶領我們探訪的首站 ,是素有“塞上江南”美譽的寧夏賀蘭。
魚沉為餌,光浮作網,撈一池星月,這宛若余光中筆下描繪的場景,如今以特別的方式,潑墨在清潔能源的“山水畫廊”間。在這片廣袤濕地上,11萬塊光伏板如波浪般鋪展,板下的魚群在粼粼波光中游弋,構成一幅塞上江南的生態畫卷。這裡不僅是西北重要的漁業基地,更孕育著蘆葦灘上的“漁光互補”示範項目——西北分公司賀蘭30MWp魚塘光伏發電示範項目。8年來,這座養殖水域達850畝的生態電站,已經通過“光伏+魚”的創新實踐,為寧夏銀川市賀蘭縣常信鄉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近4億kWh的電能,孕育了約8萬斤魚苗、8萬斤螃蟹,詮釋了綠色發展的多維價值。
“瞧這些板子,就跟我的草帽似的!”養殖戶老陳瞇眼瞅著塘邊的光伏矩陣説,“它們歪著腦袋把水護得嚴嚴實實的,這個養殖成本呀,也就降下來啦。”
項目區裏科技與自然的和諧圖景令人驚嘆:光伏板以35度傾角精準排列,距水面1.5米的支架空間既確保了發電效率,又為漁業留出生態通道。技術人員手持水質監測儀穿梭塘間,記錄著“光伏魚塘”的獨特生態——光伏板將魚塘水面溫度降低3-5℃,減少了約30%的水量蒸發。還有那適量遮光率形成的“生態濾光片”,抑制了藻類的過度繁殖,減緩水體富營養化,草魚、螃蟹等對水質敏感的品種得以安家。
最令人稱道的是“漁光同步”——系統根據魚類活動規律動態調整清洗週期:夏季清晨趁魚群深潛時清洗光伏組件,冬季正午借光照升溫促進魚類攝食,實現發電與養殖零干擾,真正實現了“板上發電、板下養魚”的運營模式。
走進項目現場,眼前這番景象的背後,是建設者們數年的智慧結晶。回首項目初期,“魚塘和蘆葦荒灘晝夜溫差大易損壞組件,且高鹽鹼水質易腐蝕設備;漁業生産與光伏運維存在空間衝突;候鳥棲息地與組件表面清潔度相悖……”這些嚴峻挑戰,無時無刻不在考驗著這座電站的筋骨。建設者們懷揣著對項目的殷切期望和堅定信念,在“水光”平衡的道路上開始了艱辛的探索。
伏組件的選型不再只是追求效率,更講究“內外兼修”。高透光率且抗衝擊的鋼化玻璃加厚至3.2毫米以上,像一層堅韌的盾牌,抵禦著溫差驟變帶來的無形衝擊。通過嚴苛鹽霧與氨氣測試的組件,則如同久經沙場的老兵,面對魚塘蒸騰的濕氣與養殖環境特有的腐蝕性氣體,依然從容不迫。支架的防護更是層層強化——先鍍上緻密的鋅層,再披上氟碳塗料的外衣,如同給鋼鐵骨架穿上了一件防潮耐蝕的“雨衣”。建設者們還特意將支架抬高,讓魚塘的水望“架”興嘆。
魚塘裏還隱藏著一個魔術空間。在每個魚塘的西側,一條3米寬的渠道靜靜延伸,原本分散的魚塘水系被巧妙貫通,既省去了重復勞動,又減少了對光伏陣列的干擾,在實用與詩意間達成了微妙的平衡。
在這裡,光伏與鳥兒能夠和諧共生。項目的鳥類防護設計既貼心又巧妙,上排組件支架U型鋼槽處安裝有固定支架,組件串兩端固定支架上用OC型花籃螺絲拉緊防鳥線,在不影響候鳥覓食的同時保持組件表面清潔。
經濟效益
“一地兩用”使土地租金減少,且較傳統單一養殖模式,“漁光互補”實現“一塘雙收”,效益翻番;光伏板遮陽減少水溫波動,抑制藻類過度繁殖,使高端水産品佔比明顯增加,畝産産值增收,經濟效益十分顯著。
生態效益
光伏發電替代傳統化石能源,年減排二氧化碳3.43萬噸,相當於2.1萬畝森林碳匯量;板下水域成為候鳥遷徙的“五星驛站”,電站周邊也成了保護動物棲息地,一幅生態畫卷徐徐展開。
社會效益
增産增收助力鄉村振興,讓村民腰包實實在在鼓了起來。對於光伏建設來説,為土地資源緊張問題提供新思路,實現資源高效利用,讓每一寸土地都煥發多重價值。
站在賀蘭山巔俯瞰,光伏矩陣如鑲嵌在大地上的藍寶石,與星羅棋佈的魚塘共繪生態畫卷。如今,這種“漁光互補”模式已在清潔能源的華南、西北、華中、京津冀地區落地生花,服務著當地經濟社會發展。
暮色溫柔時,我站在光伏旁,看到漁民將漁網撒向波光粼粼的池塘,水面倒映著整齊排列的光伏板,恍若打撈起一池跳動的星月——這既是“漁舟唱晚”的美麗鄉愁圖景,更是生態智慧的生動詮釋。
在這片曾經略顯貧瘠的土地上,藍色光伏板與銀色魚群好似共同講述著一個真理:最高效的資源利用,便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。這片古老絲路的重要驛站,如今正以清潔能源續寫著新的傳奇,光伏陣列如同現代的“能量駝隊”,沿著新時代的“電力絲路”奔向遠方。